视力的基本概念
视力是指人眼辨别物体形状和细节的能力,通常通过视力表来测量。视力表上的字母或符号大小不同,测试者需要站在一定距离外辨认这些符号。正常视力通常定义为1.0或20/20,这意味着一个人在标准距离下能够清晰地看到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的物体。如果一个人的视力低于这个标准,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近视或其他视力问题。

近视的定义
近视,也称为短视,是指眼睛在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睛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不是视网膜上。这导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而近处的物体则相对清晰。近视的程度可以通过屈光度来衡量,屈光度是衡量光线在眼睛内折射程度的单位。一般来说,近视的屈光度在-0.50到-3.00之间被认为是轻度近视,-3.00到-6.00之间是中度近视,而超过-6.00则是高度近视。
影响视力的因素
视力不仅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多种因素影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良的阅读习惯、缺乏户外活动以及营养不均衡都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此外,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电子屏幕使用也增加了眼睛的负担,可能导致或加重近视。因此,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于预防和控制近视至关重要。